8月中国经济数据全面回落,市场对政策加码的预期升温。不过,寄望大的政策调整,恐难如愿。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称,中国政府不会因为单个经济指标的变化而做大的政策调整。
楼继伟在9月20日至21日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做出上述表示。他称,当前中国经济总体上平稳增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1月-8月就业情况良好,但同时也面临增速放缓的压力。
“在此情况下,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将继续着眼于综合性目标,特别是保持就业增长和物价稳定,不会因为单个经济指标的变化而做大的政策调整。”楼继伟强调。
对近期涉及促进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楼继伟归纳为三类:一是进一步给小微企业减轻税负;二是通过政府和社会部门合作(PPP)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清洁能源等领域;三是继续坚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释放经济增长潜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336项具体改革任务中,财政部门牵头负责70多项改革,并参与落实100多项改革。新预算法将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还不断推进国有企业、户籍制度、农村土地等领域的改革,这些结构性改革都将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2008年以来,中国政府为了稳增长,大量通过地方融资平台为基础设施建设筹措资金,这一做法备受争议。楼继伟承认,中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采取的经济刺激措施提振了经济增长,但也带来了产能过剩、环境污染、地方政府债务增加等问题,“不能完全依赖公共财政资金进行大规模投资”。
近期,受制于资金来源问题,中国基建投资增速持续下滑,前八个月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同比增长23.5%,增速较1-7月累计回落1.5个百分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要求。楼继伟称,财政部将这一要求与处理地方政府债务存量结合起来,积极发展PPP模式,主要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面向社会推出了80个PPP项目;二是成立了PPP中心,主要负责提供不同行业的PPP项目标准文本;三是对地方财政进行培训,推动各级官员转变观念,并指导其分类开展PPP项目。
PPP模式得到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近期,福建、江苏、重庆等地已推出一批PPP项目,并出台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