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看点 » 行业相关 » 正文

增长承压调控再降利率    需关注政策传导效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3-17  浏览次数:9
核心提示:5月10日傍晚,央行再次宣布降息。自今日起,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对称下调0.25个百分点。这是2014年11月央行重启降息以来第三次

    5月10日傍晚,央行再次宣布降息。自今日起,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对称下调0.25个百分点。这是2014年11月央行重启降息以来第三次降息。此次降息后,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降至5.1%,为历史最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降至2.25%,为2004年以来最低,持平于2009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的利率水平。

  当晚,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提供对这次降息的解读说明称:此次利率调整主要是为了发挥逆周期宏观调控工具作用。2015年一季度以来的经济运行所面临的下行压力、物价总水平保持低位,都决定了通过名义利率适度下调以实现实体经济部门的实际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的客观需要,以此稳定实体经济运行预期。综合考虑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利率水平,此次利率调整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稳健性。

  其次,此次降息是为了发挥货币政策的预调与微调职能。一方面,利率政策作为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政策空间依然存在,通过降低融资成本,可以达到改善实体经济部门财务状况的政策效果。

  陆磊也否认了当前所谓“中国版QE”的说法。他表示,QE是建立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失灵、缺乏操作空间的基础上,与近期中国货币政策量、价工具组合综合运用具有较大余地不符。另一方面,0.25个百分点的调整幅度反映了尽管经济增速下行存在较大压力,但我们具备挖掘经济潜力,形成新型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的发展空间。

  但应注意到,企业盈利恶化、贷款风险持续上升,银行惜贷可能将在未来某个时间不同程度的发生,目前降息的效果可能边际递减。连续降息降准的同时,如何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仍是挑战。

  基准利率下行通道中,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再进一步,央行宣布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多位分析人士认为,尽管尚未完全取消上限,但上限扩大至1.5倍意味着实质性的利率管制已经消失,存款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


  剑指降低融资成本

  结合近期宏观经济数据和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表述,此次降息主要目的是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而在前两次降息后,存量贷款的利息负担和新增贷款的融资成本均有所回落。

  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3月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56%,比上年12月下降0.22个百分点,同比回落0.62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总体下行,3月加权平均利率为6.01%,比上年12月下降0.23个百分点。

  月初发布的宏观数据仍不乐观,制造业PMI仍处低位,进出口同比增速超预期下滑,持续疲软的实体经济亟需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扩张提供支持。央行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称,此次进一步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重点就是要继续发挥好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推动社会融资成本下行,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基准利率下行将进一步影响金融市场利率,为即将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营造宽松的环境,降低地方政府的融资成本。

  不过,华创证券宏观经济研究主管钟正生认为,实体回报下降的速度快于融资成本下降速度。目前这种程度的贷款利率下行,对实体经济中小企业来说是远远不敷所需的,需要看到贷款加权利率的更为明显的下行。

  对于下一步的政策走向,多位分析人士认为贷款基准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仍有下调的空间和必要。

  目前物价水平处于低位,CPI连续8个月低于2%,PPP持续38个月负增长,为继续降息提供了空间。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强调,物价持续走低“可能对市场预期产生影响,并推高实际利率水平”。


  存款利率市场化提速

  伴随着此次降息,存款利率市场化有实质性突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扩大至1.5倍。0.2倍的扩大幅度,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一大步,之前每次都是扩大0.1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陈道富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说,上限扩大到1.5倍,基本可以说实质性的利率管制没有了,存款端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部的分析也认为,1.5倍的上浮空间已经比较大,基本可以认为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已经完成。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解释,这次将存款利率上限直接从基准利率的1.3倍扩大到1.5倍,其主要考量是防止“诱导性上浮”。换句话说,如果仅仅将上限扩大到1.4倍,一些自主定价能力有限的银行的存款定价就可能被“诱导”到这个上限,对本来已经形成的融资成本下行的趋势产生不利的影响。将上限直接调到1.5倍,拉开上限与市场均衡利率水平的距离,更有可能降低一些金融机构将存款利率“一浮到顶”的冲动。

  陆磊则表示,上浮50%有利于金融机构和客户综合评价自身承受力实现市场定价,交易双方关切点势必从基准利率转向风险溢价。可以说,从存贷款市场情况看,完全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时机、条件已经成熟。

  今年3月1日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扩大至1.3倍后,多数银行囿于净息差收窄、盈利下降的压力,未竞争性“一浮到顶”,银行自主定价能力增强。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介绍,国有银行为代表,包括少数股份制银行,其存款利率总体上浮比例较低,一年以内上浮10%;以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代表,还包括少数城市商业银行,其存款利率上浮比例居中,一年以内上浮20%;以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为代表,其存款利率上浮比例较高,各期限品种均上浮20%-30%。

  “从上次利率政策调整后存款利率的执行情况看,金融机构存款定价的精细化、差异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分层定价、有序竞争的存款定价格局基本形成。”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

  中金固定收益组测算,去年11月21日将存款利率上限扩大至1.2倍后,各期限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不到基准利率的1.17倍,较上限1.2倍仍有一定差距。今年3月1日将存款利率上限扩大至1.3倍后,全部存款实际上浮比例不到1.25倍。如果不同规模的银行仍延续这种分层结构,不用足存款上浮的空间,那么这次降息后,预计存款利率的平均水平仍会有一定的下行。

  陆磊在谈到利率市场化的时机和力度时表示,存款保险制度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了体制基础。5月1日存款保险条例的正式公布为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进一步扩大,甚至全面取消浮动区间塑造了微观体制机制保障:在确保存款人安全的前提下,金融机构可以拥有更为广阔的自主定价空间,使市场供求在金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逆周期调控需注意传导渠道

  企业盈利恶化、贷款风险持续上升,可能最终会导致银行惜贷,这些实体经济中的趋势可能使得目前降息的效果可能边际递减。连续降息降准的同时,如何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仍是挑战。

  从前两次降息看,边际效应在下降。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指出,2014年11月降息25个基点后,一般贷款利率下降44个基点;与之对比,今年3月降息25个基点后,一般贷款利率仅下降15个基点,幅度显著缩小,反映货币政策的传导不通畅,需更加关注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对此,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表示,一是宏观调控政策工具需要发挥组合拳作用。利率政策仅仅是宏观调控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工具,对预期的引导还需要财税、产业、区域政策对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进行引导,仅有融资成本降低是不够的,还需要形成融资的有效需求,以实现金融资源存量和增量的优化配置。

  二是宏微观政策工具需要发挥组合拳作用。利率政策引导社会融资成本降低还需要有效的金融监管政策和激励金融创新的法律发挥加以配合,如扩大直接融资占比,发挥金融创新在企业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降低经济部门对短期宏观调控政策的过度依赖,在稳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中长期的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

点击次数:  [责任编辑:罗明松 林琳 贺光岳] 转载请注明“来源:水泥商情网”
 
 
[ 行业看点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看点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售前邮箱: 941119950@QQ.com
售后邮箱: 364905246@QQ.com
中国水泥商城

24小时在线客服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