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中美领导人关于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分歧完全出乎了外界的预料:并不是人民币汇率问题,而是中国钢铁产能过剩对全球钢铁行业的影响问题。最终,双方没有达成共识,但可以预见,包括钢铁行业在内的产能过剩问题,还将成为中国与欧美主要国家经贸关系的主要分歧点。
下面,笔者从中国和欧美国家钢铁行业的全球地位变化出发,解析美国政府为什么如此关注中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
中国和欧美国家的钢铁产量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钢铁工业突飞猛进。1990年,中国粗钢产量为6724万吨,占全球钢铁产量(7.3亿吨)的比重大约为9%。2015年,全球粗钢产量为16亿吨,中国产量为8亿吨,中国占全球的比重达到50%,全球新增钢铁产量90%以上来自于中国。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90年以来美国粗钢产量一直保持在0.8亿-1亿吨,日本为1.1亿吨左右,欧盟28国粗钢产量于2007年的2.1亿吨下降到2015年的1.66亿吨。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钢铁产业的全球地位,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美国重振制造业与产能利用率不足问题突出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启动了重振制造业计划。2009年12月,美国政府公布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详细分析了重振制造业的理论基础及优势与挑战,并提出7个方面的政策措施。2010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了《2010制造业促进法案》,希望通过重振制造业,改变美国过度依赖金融等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并再次占据制造业的全球制高点,保持美国对世界经济的领导力。
然而,最新数据显示,2010-2014年,美国私人部门中制造业新增岗位81.6万人,年均创造就业岗位为16.3万个,而2015年则大幅下降至2.6万个,2016年1-4月又净减少3.5万个。由此可见,美国重振制造业计划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从具体的钢铁行业来看,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粗钢产量迅速由2009年的5800万吨反弹至2012年阶段性高点8869万吨,接近危机前2008年9100万吨的产量。然而,2015年美国粗钢产量快速回落到7890万吨,创下金融危机以来最低水平,也大幅低于危机前十年1999-2008年年均9500万吨的平均产量。
这一趋势与美国钢铁进口大幅增加不无关系。2014-2015年美国累计进口钢铁8300万吨,两年的进口量超过美国一年的产量。从产能利用率来看,2015年美国粗钢产能利用率已下降到70.86%,大幅低于2014年的76.96%,在近三十年来仅高于2009年金融危机的产能利用率,从之前数年大幅高于全球钢铁产能利用率下降到全球平均水平(69.86%)(参见下图)。由此可见,美国钢铁产能同样面临比较严峻的过剩问题。
美国发起对华钢铁行业贸易战,以期重振其钢铁行业
根据WTO贸易调查的统计,2015年,美国取代印度成为全球反倾销等贸易诉讼案件的最大发起国。而美国反倾销案件激增主要是因为钢铁行业的贸易调查。美国钢铁企业提起反倾销诉讼的对象,已经从中国延伸到韩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全球主要国家。
从全球范围来看,2015年全球发起233起反倾销案件中,针对金属行业的案件占比达到创纪录的46%,几乎全部是针对钢铁行业的案件,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中国无疑是受损失最大的国家。
美国频繁发起钢铁贸易调查,的确对提振其国内钢铁产量起到了一定作用。在高关税的冲击下,2015年以来美国钢铁进口量出现大幅下降,全年进口量为3860万吨,显著低于上年4434万吨。2016年1-4月,美国钢铁进口量进一步下降到998万吨,大幅低于上年同期的1508万吨。
进口量的大幅下挫,使得美国国内钢铁产量企稳回升,并于2015年11月掉头向上,1-4月累计产量为2622万吨,与上年同期持平(参见下图)。由此可见,美国政府希望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来重振其日益衰落的钢铁工业。
综上所述,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无疑是美国新一轮钢铁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美国希望通过极为严厉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重振其国内日渐衰老的钢铁产业。短期内,这一做法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也必然导致美国国内与国际钢铁产品价格倒挂现象,长期来看并不利于美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财新网 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