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2018年04月28日记者 任珊
姓名:郭玉全
岗位:北京金隅琉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党支部书记
幸福说:成长为环保企业的技术工人,见证了生产环境和城市空气的改善。
孙悟空在八卦炉里炼就了火眼金睛,郭玉全也差不多。
老郭见过的火可不仅是炉火,还有炮火。
1983年,首都水泥厂招工,这消息让19岁的郭玉全欣喜万分,“这可是6000人的大国企呀。”谁料,被成功录用后,郭玉全的满心期待变成冷水浇头。厂子位置偏,而且浓烟滚滚,到处是灰。郭玉全是水泥输送工,他边推水泥,边委屈地想:“我就这样干一辈子吗……”
机会没让郭玉全等太久。
1987年,厂子在伊拉克参与的项目招工!当时,日本、美国、法国等都参与了该项目,生产线上用的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郭玉全决定去闯一闯。
这一闯,就让郭玉全见识了战争。
当时,正值两伊战争,警报天天响。“炸弹已经扔到厂子里了,人直接从床上给震下来了。”现在回忆,郭玉全还心有余悸,可当时,他可不知道害怕,天天泡在窑外分解水泥生产线边,掌握了生产线的工艺流程和设备操作原理……
两年后,郭玉全回到厂里,岗位变成了看火工。
看火,是水泥生产线上的最核心工种,窑内熟料的煅烧情况全凭看火工的一双眼睛。有限的空间、炽热的空气,每次趴在窑头,郭玉全一看就是十几分钟,眼睛花了,他就休息一会儿接着看。四年的淬炼,郭玉全炼就了“火眼金睛”,凭借肉眼,就能判断出水泥窑内的温度、通风、压力等变化。
随后的几年,郭玉全的岗位一直在变,机械维修、液压、润滑、钳工、焊工……他几乎干遍了水泥生产线上的每一个工种。
进入新世纪,清洁环保越来越受到重视。厂里开始转型,革新工艺,升级生产线,烧水泥的同时,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飞灰、污染土,变废为宝。
郭玉全从头学起。由于是国内首条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焚烧飞灰的生产线,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郭玉全和团队用了整整一年,学习化工知识,生生啃下这块“硬骨头”,成功从飞灰中提取氯,制成工业盐,提取率达到95%以上,飞灰中的二噁英和重金属则高温分解,固化在水泥中。但飞灰中的氯、钾、钠等物质如果超量,会影响水泥质量。郭玉全带领团队研发了一条预处理线,先期分离相关物质。2015年,又遇到难题,浆液没法大规模分离处理。郭玉全他们连续观察一个多月,根据盐液的沸腾、析出、沾壁等情况,判断是进料口管道存在设计缺陷。解决问题只有一个办法——拆除设备!
查资料,跑厂家……郭玉全和同事三天跑了四个省市,终于研制出符合飞灰处置工艺特性的浆液分离机。
去年,飞灰处置二期工程投入试运行,两条生产线年处置飞灰7万吨,承担了北京目前70%以上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处置。从烧水泥,到处置飞灰,郭玉全和已70多岁的水泥“老字号”,一起浴火重生。
“天再蓝一点、水再清一点、企业处废技术更优一些、环保人才更多一些……”郭玉全憧憬着未来,他确信,这样的幸福生活越来越近。